中医药文化

中医药文化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这种汤帮助降“三高”,每天一小碗,让血管更通畅!

2023-08-17 11:38 发布人:小编 浏览:

  高血脂、高血压、高血糖,这三个病算得上我们的“老朋友”,西药一大把一大把的吃,为的就是保持血糖血脂的稳定,但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。那么,对于“三高”问题,除了吃西药外,有没有其他有效的辅助治疗呢?

  一碗汤,辅助降“三高”

  推荐一碗汤,对降“三高”很有效,还有利于减肥。这碗汤叫做素高汤,做法特别简单,人人都能在家做。有“三高”困扰的朋友,可以试一试~

  材料:香菇、海带、竹笋、黄豆芽。

  做法:将海带用水泡发,切成丝;竹笋切片,用沸水焯烫(竹笋是非常鲜嫩的食物,但是草酸含量高,需用热水焯烫)。将处理好的香菇片、海带丝、竹笋片、黄豆芽一起慢慢的煲煮30分钟。出锅后放入盐、少量胡椒粉及香菜。

  方解:

  香菇营养丰富,对于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患者都非常有利。数据显示,如果人们每餐用100克蘑菇代替炒饭之类的主食,并且坚持一年,就算饮食结构不做任何变动,可以少摄入1.8万大卡的热量,相当于两公斤脂肪。

  海带中含有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。食用海带可有助于降血糖、血脂和胆固醇,可预防动脉硬化、便秘、老年痴呆和抗衰老等。注意:食用海带期间,若需要同服带有甘草、半夏的药物,建议提前咨询专业医生。

  竹笋低糖、低淀粉、低脂肪,现在三高人群这么庞大,选择笋,肯定错不了!此外,竹笋里面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是体内垃圾的“清道夫”,有个比喻非常形象:吃一餐笋要刮三天油。

  黄豆芽具有清热明目、补气养血、防止牙龈出血、心血管硬化及低胆固醇等功效,豆芽中所含的维生素E能保护皮肤和毛细血管,防止动脉硬化,防治老年高血压。

  “四高”饮食红绿灯

  ▶高尿酸少吃粗杂粮

  一般情况下,尿常规检查中尿酸盐含量在416mmol以上的为高尿酸,而如果严重到出现手脚肿胀、足部关节破裂等症状,可以定义为痛风。高尿酸患者应多选用鸡蛋清等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,嘌呤含量较低。

  【绿灯食品】

  谷物类粗粮包括玉米、小米、大麦等;块茎类粗粮包括山药、马铃薯等。这类粗粮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,食用后可促进肠道蠕动,且其嘌呤含量较低,不易导致体内尿酸形成,有助于尿酸排泄。还可以吃浅色为主的蔬菜如冬瓜、大白菜、圆白菜等。

  【红灯食品】

  高尿酸患者需要少吃粗杂粮。

  如果只是单纯的尿酸过高,可以控制少吃、或者不吃海产品和动物内脏。

  痛风患者则应把菌类、豆类、海产品和动物内脏列为忌口食物;停止饮酒,特别是啤酒;蔬菜中笋、芦笋、茭白、菠菜、韭菜等含嘌呤比较高的蔬菜要少吃或不吃。

  在非发作期内,痛风患者吃肉要煮肉弃汤,特别是火锅、涮肉等汤内嘌呤含量太高,要禁喝。发作期内,肉类、豆制品、粗杂粮、菌类、动物内脏等等都不能吃,含核苷酸多的鸡精也不能吃。

  ▶高血压、高血脂高钾低钠

  高血压患者首先要控制体重,保持高钾低钠饮食,尽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。高血脂患者不但要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,并且要控制胆固醇的摄取。

  可以在饮食上采取糖尿病患者的少吃多餐方式。保证每天500克蔬菜的摄入量。红色肉类推荐每天摄入50-75克。白色肉类推荐每天摄入50-100克。

  如果肾功能没有问题,可以用豆制品代替一部分肉类。血糖如果正常的话,高血压患者可以每天吃200-400克水果。清淡饮食。

  【绿灯食品】

  粗杂粮、薯类、菌类、藻类食品。尤其是菌类。

  【红灯食品】

  高血压患者忌腌制食品和肉类、烟酒。

  高血脂患者忌动物内脏、鱼子、虾等高胆固醇含量的食品。

  ▶高血糖少食多餐

  糖尿病患者应防止一顿饭吃太多而使血糖骤升。可以在总的摄取量不变的情况下,将三餐正餐分为五六顿。少吃稀饭,因为稀饭易消化难定量,餐后血糖很容易升高。

  【绿灯食品】

  薯类、粗杂粮:大约占主食的20%-30%。

  蔬菜:每天吃至少500克蔬菜,保证摄入量并保证蔬菜的多样性,根茎叶花瓜果等各部分都要吃到。因为土豆、藕、山药等含碳水化合物较高可以代替主食,但不能代替蔬菜。

  低糖水果:柚子、苹果等。

  【红灯食品】

  限制猪牛羊肉的摄入;限盐、限精制糖和刺激性的调味品;禁烟酒;少吃煎炸食品;忌食含糖食品,如糖果、巧克力、奶油蛋糕等。

  ▶特别提醒

  对于有合并症的患者,在饮食上更应加以照料、留意。

  痛风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上最为严格,在非发作期内,可以适量吃一些薯类和粗杂粮。

  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,需要同时控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。

  糖尿病合并肾病、肾功能降低、肾衰的患者,少吃豆制品和菌类,控制植物蛋白的摄入。肾衰者主要食用无蛋白淀粉。

  版权声明

  本文选自脉脉养生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